一城圣雅,千年儒韵。齐鲁大地,岱青海蓝,山海相望。孔子的故乡,院落庙宇,谱写齐鲁文化不朽的华章。儒家思想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潮流,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解锁齐鲁文化密码,离不开传承儒学,礼敬先师。
步入孔府、孔庙、孔林,四周静谧,古树参天,青石板下有苔藓,风吹片片木叶落,发出簌簌声响,檐角的青铜铃微颤。昂头仰视,一扇大门上方铺盖琉璃瓦屋脊,门栏窗格皆涂朱漆。门前玉石阶梯,雕凿出瑞花祥鸟纹样,两旁高墙延伸围砌,黑底金漆牌匾气势夺人。款步其中,俨然一派宫廷院落之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石像高大凛然,仁慈从眼神和道道皱纹中绽出,似绵延流水,温润儒雅。
跟随解说揭开了孔子的层层神秘的面纱。孔子生来并非“圣人”,他也只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普通人。但他心之所向、志之所趋是礼乐复兴,其一生都在追求“仁”,正因此显其“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锲而不舍”精神的伟大之处。“从未放弃宏图大志,始终心存乾坤志气”,坚定的意志让孔子行千里亦未失悠然。从十五志于学、三十与齐王谏言,到四十成天下先师,夫子固守本心,坚定地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儒学之“仁爱”思想温暖百世,永不褪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志向,也是孔子心中所追求的和谐理想的社会。他希望人们自得其乐,无忧无虑。此外,孔子向所有人敞开学堂大门,打破周王室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提出“有教无类”。孔子之“仁”,不仅有对生命的牵挂,更有对世人的尊重与关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推仁道,复周礼,功比三皇五帝;创儒学,育桃李,才领万世风骚。孔子用儒家思想的光与热照亮世世代代,让齐鲁大地、华夏民族有了永恒的文化底色。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思想虽历经风雨洗礼,但仍然熠熠生辉。
破译齐鲁文化密码,读懂孔子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