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言:“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一曲红楼,花开花落,品出十年辛酸;虽道荒唐,满纸血泪,悟得人间真理。
一曲红楼,唱尽十年心血
雍正初年,查抄曹府,“当年笏满床”的官邸顷刻间变为“陋室空堂”,“白玉为堂金作马”之富贵转瞬成“举家食粥酒常赊”之荒凉。曹雪芹由锦衣玉食坠入绳床瓦灶,历经世家大族的风花雪月,看尽凡间人生的世态人情。曹公饱蘸着生命的血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十年辛苦不寻常”,著成一部巅峰之作。
一曲红楼,谱满人间真情
红楼真情,是贾宝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的真挚,是林黛玉为报甘露之恩以一生之泪相还的真诚,是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野心,更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遗恨。曹雪芹所描绘的,是在封建社会中难以停留的“真情”。
一曲红楼,诵出悲剧之美
美好的结局常令人忘却,而悲剧的诞生永远使人刻骨铭心。《红楼梦》的“悲”不仅体现在宝黛爱情的悲剧中,更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由盛转衰。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莠,无一不触动着曹雪芹,他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曹府凝聚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缩影。所以,《红楼梦》既是一首绚丽的、燃烧着自由理想的青春狂想曲,又是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对民生的挽歌。
红楼美,红楼悲,红楼妙,可读懂曹公的,又能有谁?
我爱红楼,爱它的精美清扬,无论何时翻开,都有不同的韵味。
鲥鱼有刺味亦鲜,海棠无香色故艳,红楼之曲虽未完,可蓦然回首,盛衰变迁与风花雪月尽在眼前,令人留恋。
愿你也能看懂那几百年前的三生石畔前缘,拾起三百载的落花,翻开泛黄的纸页,一品人间真味。
点评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语言凝练酣畅,极富文采,充分展现出小作者的文学功底。引用、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比比皆是,运用自如。字里行间展现出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