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桃源
晨雾还未散尽,我划着渔船顺溪而行。两岸桃花开得正盛,粉白花瓣簌簌落在船头,溪面漂浮的落花宛如给春水铺上了锦缎。行至水穷处,山壁间竟藏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狭口,隐隐透出微光。我弃舟上岸,侧身钻进洞口,脚下碎石硌得生疼,走了几十步,眼前豁然开朗。
大片良田平整如棋盘,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泛起波浪。阡陌间,孩童追着纸鸢嬉笑奔跑,老人们倚着篱笆晒太阳,远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身着粗布衣裳的村民见我,先是惊愕,随后笑着围拢过来。“外乡人,快些进来歇歇脚!” 一位鬓角斑白的长者引我进了家门,桌上已摆满热腾腾的饭菜:新摘的野蔬、喷香的腊肉,陶罐里的米酒泛着琥珀色的光。
饭后漫步村中,才知他们的祖辈为避战乱,在此隐居了数百年。这里没有赋税徭役,春种秋收全凭时令;没有尔虞我诈,邻里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溪边浣衣的妇人见我盯着水车发呆,便笑着解释:“这是前些日子大伙一起造的,灌溉农田可省力了!”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举着野花往我怀里塞,非要我留下听他们讲山里的传说。
第二日我执意离开,村民们送了我一袋新磨的稻米和几坛米酒。临行前,长者再三叮嘱:“这里的事,切莫对外人提起。” 我满口答应,却在返程途中悄悄在沿途的桃树上系上红布条做标记。谁料等我带着太守派来的人折返,山间云雾缭绕,来时的路早已消失不见,只剩漫天纷飞的桃花,像是在嘲笑我的贪婪与背叛。
新桃花源记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春日,我独自驾着小船沿溪而行。两岸的桃花被雨水打落,粉红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像一条流动的锦缎。船行至溪水尽头,我忽然发现山壁上有一道不起眼的裂缝,隐约透着光亮。
好奇心驱使下,我系好小船,侧身挤入石缝。初极狭,才通人,潮湿的岩壁蹭湿了我的衣衫。复行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开阔的谷地展现在眼前,整齐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缓缓转动。田间穿梭的不是黄牛,而是智能耕作机器人。村民们手腕上都戴着智能手环,孩子们在电子阅览室安静地阅读。
一位白发老者迎上前来,手腕上的全息投影显示着他的健康数据。"欢迎来到新桃花源。"他笑着说,"我们是第一批生态移民。"
原来在三十年前,一群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为躲避城市的污染与喧嚣,在此建立了这个生态社区。他们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农业,所有垃圾都分类处理,污水经过净化后重新利用。
"我们不用货币,实行工时交换制。"老者带我参观时解释道,"每人每天工作四小时,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我看到有人在有机菜园劳作,有人在3D打印工坊设计产品,还有人在虚拟现实教室授课。
最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教育方式。孩子们不仅学习传统知识,更要掌握生态保护技能。一个小女孩正用编程机器人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她告诉我:"我们要学会和自然做朋友。"
夜幕降临,整个社区笼罩在柔和的LED灯光下。村民们聚集在中央广场,有人弹奏电子乐器,有人展示全息艺术作品。我注意到,虽然科技发达,但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节庆,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一样不少。
临别时,老者送我一枚种子芯片:"这里面储存着我们的所有技术资料,希望外面的世界也能变得更好。"当我循原路返回时,回头望去,山谷入口已经隐没在暮色中。
回到城市后,那枚种子芯片怎么也打不开了。但每当我看到雾霾中的高楼,就会想起那个青山环抱的谷地。也许真正的桃花源不在世外,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
改写桃花源记的作文示例
《桃花源记改写1:渔人版》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一条曲折宛转的溪流划船,不知不觉间忘了路程远近。眼前那桃花林绮丽的景色让他诧异不已。桃花瓣凋落而绚丽,絮絮地飞舞着、飘下来,如梦如幻。
渔人好奇心顿起,再次向前行进,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在溪流发源处到头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边有个隐秘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似有光亮。洞口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他缓慢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美丽池塘里养着许多活泼的小鱼,鳞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的花草树木。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所有人安居乐业。
里面的人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作答。村中的其余人听说了渔人,都来打听他的消息。他们说祖先为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之地,从此没再出去,与外面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其余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家中,拿出美酒饭菜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必向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迫不及待找到他的船,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路上到处做了标记。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之前所留标记,最终还是迷失方向,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闻此事,十分高兴地计划前往,却没实现,不久便因病去世。
《桃花源记改写2:环保畅想版》
这几天学习了《桃花源记》,那文中桃花林的美丽让我向往不已。一片粉红色的桃花林,脚下嫩绿的小草、漂亮的野花,还有飘落的粉红色桃花花瓣,仿佛踩在柔软美丽的地毯上。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美景还能有多少呢?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却在不断破坏生存环境。因为冰箱使用出现氟利昂,臭氧层有了漏洞;随意修筑楼房破坏地下暗河,导致河流断流;乱砍乱伐让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培育观赏花,化肥渗入地表破坏土壤;化学工厂让方圆几里寸草不生……人类为了利益,沦为金钱的奴隶,抛开了环境。
我多么渴望那美好的环境,那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可我不知道这个桃花源在未来是否能变成现实,也许永远都不会了。
《桃花源记改写3:桃源变迁版》
神秘的桃花源,因外人无法进入,后来就少了探访的人。此后,桃花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平安乐地生活着,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让桃花源渐渐淡出世俗的视线。但那个武陵人曾到过的足迹却抹不去,在一代代桃源人的口中,这个故事演绎得越来越精彩。
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是奇妙的幽灵。他们坚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尤其是听到那个有关渔人的真实“传说”后,几个大胆的孩子密谋了几天,想尽办法,最终找到那个神秘且已封堵住的桃源入口,鬼鬼祟祟地逃了出去。
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了出去,一批批找孩子的村民也跟着出去了。他们来到一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听着靡靡之音陶醉了,发现原来的家乡是那样落后、人是如此愚昧。于是一个个有了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把外面先进的东西带进桃源。
最后桃花源变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可桃源人原来敬天爱地的淳朴民风渐渐被追逐名利的世风替代。为达到目的,那里的人们开始坑蒙拐骗、卖官鬻爵、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们一个个慨叹世风日下!从此,神秘的桃花源不复存在,那里的人们偶尔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桃花源记》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