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儿圆
中秋之夜,月亮从云层中悄悄探出头,像一位害羞的姑娘,慢慢升到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柔和的月色之中。
我和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桌上摆满了月饼、葡萄、石榴等美食。抬头望去,一轮圆月高悬在夜空中,又大又圆,宛如一个巨大的银盘。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着,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奶奶一边切着月饼,一边给我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仿佛看到了嫦娥在月宫中翩翩起舞,玉兔在一旁捣药的情景。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桂花的清香。我抬头望着月亮,发现月亮上似乎有一些阴影,奶奶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我不禁浮想联翩:广寒宫里真的那么冷清吗?嫦娥会不会感到孤独呢?想着想着,我拿起一块月饼,对着月亮高高举起,好像在和嫦娥分享这美味的月饼。
夜深了,月亮依旧明亮,它静静地看着人间,见证着一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中秋的月亮,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人们寄托思念、传递祝福的象征。看着这轮圆月,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感激,希望家人永远健康快乐,团团圆圆。
明月照人来
中秋的月亮是从外婆家院子里那棵老桂树后面升起来的。
天色刚擦黑,我们就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在微凉的夜风中格外浓郁,像是给即将登场的月亮准备的熏香。外婆端出刚烤好的月饼,芝麻馅的香气混着桂花香,在院子里飘荡。
"快看!"表妹突然指着树梢叫道。果然,一抹柔和的黄晕正悄悄爬上树梢。那月亮起先像被树梢钩住了似的,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挣脱出来。当它完全跃上夜空时,整个院子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月光透过桂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银子。
大人们开始讲起月宫里的故事。外公说月亮上有捣药的玉兔,爸爸说看见过吴刚砍树的影子,而妈妈则指着月亮上的暗斑说那是嫦娥的广寒宫。我眯着眼睛使劲看,恍惚间真觉得那些阴影在缓缓移动。
表弟突然举起望远镜,兴奋地说看见了环形山。我们轮流凑过去看,月亮在镜头里变得那么近,坑坑洼洼的表面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亿万年来的故事。这时,一片薄云飘过,月亮顿时朦胧起来,仿佛蒙上了纱巾的羞涩少女。
夜深了,月光却愈发明亮。它静静地照在每个人的脸上,照在石桌上的月饼屑上,照在外婆银白的发丝上。不知是谁轻轻哼起了"明月几时有",大家都跟着哼唱起来。在这温柔的月光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总说"月是故乡明"——因为最美的月光,永远是和亲人一起仰望的那一轮。
中秋之月,团圆之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当吟诵起苏轼的这句词,我便会想起那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今年的中秋节,我和父母早早地来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许多好菜,准备大显身手。到了晚上,厨房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不一会儿,一桌满汉全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炖猪蹄、红烧鸡肉、炖鱼、黄瓜炒火腿肠……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得津津有味,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
吃完团圆饭,我们便来到了院子里赏月。此时,月亮害羞地盖着层层面纱,过了很久,才轻轻地掀起它的面纱,渐渐地露出它那能发光的脸蛋。它宛如一个大银盘,高高地挂在天空,把银白的光辉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我仔细地抬头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弟弟看着这一轮高空中的明月,侧过脸俏皮地问:“姐姐,这是白银盘吗?”我听了这句话觉得好气又好笑,他一定是想起了我教他的古诗《古郎月行》,故意在卖弄呢。“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俩边聊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叉烧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双黄的,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爷爷坐在椅子上,给我们讲起了嫦娥的故事。“相传,后羿射下九日,拯救了苍生。西王母为了奖赏他,赐给了他一颗不死药。后羿的徒弟蓬蒙觊觎这颗药,趁后羿外出时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无奈之下,只好吞下了药,飞到了月宫。从此,她便与后羿天各一方,只能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通过月亮来寄托彼此的思念。”听着爷爷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在月宫中孤独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她对后羿深深的思念之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他们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亲人的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寄托着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对团圆的渴望。
夜深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望着那渐渐远去的月亮,我心中默默祈祷: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不知明年的中秋节会是怎样的呢?但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中秋的月亮永远都会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它将永远承载着我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