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时光的年轮 —— 记一次古迹参观之旅
推开那扇被岁月磨平棱角的朱漆大门,斑驳的门环在掌心留下微凉的触感,仿佛瞬间穿越了千年时光。去年秋日,我与家人一同参观了始建于唐代的青龙寺,那些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历史气息,如同展开的画卷,让我在触摸古迹的过程中,读懂了文明的厚重与传承的意义。
古寺寻踪:建筑里的时光密码
踏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大雄宝殿,飞檐斗拱上悬挂的铜铃在秋风中轻响。导游指着檐角的瑞兽雕刻介绍:“唐代建筑讲究‘以材为祖’,这些斗拱不仅是装饰,更是承重结构的智慧体现。” 我伸手轻触廊柱上的石刻,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花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然能看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 莲花纹样舒展如真,飞天神兽的衣袂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飘动。最令人震撼的是寺内的石经幢,上面镌刻的《金刚经》文字虽被风化得有些斑驳,却依然能感受到唐代书法的雄浑气韵,指尖划过凹凸的笔画,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僧人诵经的低语。
碑刻沉思: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回响
在寺院西侧的碑廊里,林立的石碑记录着不同朝代的重修铭文。一块明代的石碑上,记载着当时百姓集资修缮寺院的往事,“邑人王君捐银二十两,愿寺宇永固” 的字迹虽已褪色,却让我想象出古代工匠们挑灯凿石的场景。还有一块唐代残碑,上面 “青龙寺” 三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导游说这是从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原物,裂痕如同历史的皱纹,却更显珍贵。我蹲下身仔细观察碑身的纹路,忽然发现石缝里长出了一株嫩绿的小草,在古老的石碑上绽放生机,这不正是文明传承的象征吗?古老的智慧与新生的力量,在这一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柿林感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寺院后方有一片唐代古柿林,据说当年鉴真东渡前曾在此亲手栽种柿树。秋日的柿树上挂满了红灯笼般的果实,与灰瓦白墙相映成趣。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树下写生,她笔下的古寺在现代画纸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几个孩童在柿林间追逐嬉戏,笑声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麻雀。我摘下一颗熟透的柿子,甜美的汁液在口中蔓延,忽然意识到:古迹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长河。当我们在古寺中拍照留念、在碑刻前驻足思考、在柿林下感受秋意时,其实正在参与文明的传承。就像这棵棵柿树,既扎根于唐代的土壤,又在当代的阳光雨露中结出果实。
离开青龙寺时,夕阳的金辉为古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回望那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建筑,我忽然明白:参观古迹不仅是欣赏古老的建筑与文物,更是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共鸣的过程。那些斑驳的砖墙、褪色的碑刻、生长的柿树,都在告诉我们 —— 传统从未远去,它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等待着每一个人的发现与传承。当我们触摸古迹的年轮时,其实也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
青砖上的时光
踏入古城墙遗址公园时,初夏的阳光正斜斜地切过垛口。我伸手触碰那些斑驳的城砖,指尖传来粗粝的凉意,突然摸到一道深深的刻痕——那竟是个歪歪扭扭的"卒"字,像是几百年前某个守城士兵用刀尖随手刻下的。
导游说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但我更在意墙角那丛从砖缝里钻出的蒲公英。它们的根须想必已经和古城的筋骨纠缠在了一起,嫩黄的花朵在风中轻轻点头,仿佛在讲述那些城墙记得而史书遗忘的故事。拐角处有块明显颜色不同的新砖,旁边嵌着块小铜牌:"此处在抗战期间被炸毁,2002年修复"。新旧砖石的接缝处,一只蚂蚁正衔着食物匆匆爬过,对人类的沧桑毫无察觉。
登上城楼时,木质楼梯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最高处的瞭望台上,几个中学生正用手机玩AR复原程序,屏幕上立即浮现出古代守军点燃烽火的场景。真实的城墙砖上还留着几处焦黑的痕迹,不知是当年的烽火还是近代的炮火所留。极目远眺,现代高楼与古城民居在护城河两岸对峙,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刺痛了眼睛。
最动人的发现是在城墙背阴处。青苔覆盖的砖面上,密密麻麻刻满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最早的是民国时期的刻痕,已经模糊得如同岁月的叹息;最新的是上周的铅笔字迹,旁边还画着个笑脸。这些层层叠叠的痕迹,让坚硬的城墙变成了柔软的记事本。正当我俯身细看时,一只蜥蜴从砖缝里窜出,尾巴扫过那些名字,像是要给所有来访者一个平等的回应。
离开时经过文物修复区,看见有位老师傅正在拓印碑文。他先用毛笔蘸清水润湿宣纸,再轻轻敲打使纸张陷入字痕,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历史敷面膜。"有些字快消失了,"他头也不抬地说,"得趁它们还记得的时候留下来。"夕阳给他的白发镀上金边,那专注的侧影,与城墙垛口的剪影渐渐重合。
回望暮色中的古城墙,飞鸟正成群掠过垛口。此刻它不再是旅游手册上的图片,而是我掌心里还留着青砖凉意的存在。那些伤痕、涂鸦、新补的砖块和倔强的野花,都在诉说一个道理:真正的古迹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依然在与时光对话的生命。
参观古迹的作文示例
《沙井古迹之旅》
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我镇举行了一场参观名胜古迹的活动,大家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踏上了这趟充满历史韵味的旅程。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新桥村西的永兴桥。它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 年),桥长 50 米,宽 3.4 米,有着 3 个洞高约 5 米的桥洞,享有“沙井第一胜”的盛誉。当我们走近永兴桥,那桥面石栏上雕着的龙凤图案便映入眼帘,它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桥的两头还立有威武勇猛、惟妙惟肖的石狮,守护着这座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古桥。这座桥是用花岗石、岩石砌筑而成,造型十分美观,它是古代深圳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站在桥上举目四望,沙井的新貌尽收眼底,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接着,我们来到了曾氏大宗祠,它位于新桥村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 1029 平方米,是深圳保存较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规模宏伟、古朴,位于天井中的石牌坊顶部的屋檐上均有精美的花纹雕塑,形象生动逼真、技艺精湛。宗祠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多为寓意吉祥的动物植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一处雕刻都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后参观的江氏宗祠也别具特色,它的两边墙都由蚝壳砌成,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这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就地取材的智慧,更展现了建筑的坚固与耐用。
最后,我们走进了万丰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个村办博物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祖先们艰苦的生活和奋斗精神的展现,那些古老的物件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不易。
通过这次参观,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把沙井创建成一座古今建筑俱全的中外名镇,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明城墙之行》
早上 8:20,天空格外晴朗,我们每个人都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笑容,排着整齐的队伍上了车,向着明城墙进发。一路上,我和许老师坐在一起,彼此交流、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迎面扑来一阵清新的空气,混合着草香、花香、树木的香,还有那浓浓的历史的香。我们沿着小路前行,来到了明城墙的入口处。那饱经风霜的墙砖上流露出古老的气息,上面刻着一行行工整的字,城墙上满是绿色的爬墙虎,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从一个售票点出发,绕过一个又一个弯,穿过一波又一波人流,迎着一阵又一阵风。许多人在中途选择了放弃,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有的人说这座城墙没有尽头,但我一直向前、向前、再向前。当我终于看到楼梯底下就是城墙的出口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走到楼梯的尽头,我全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一屁股坐在最后一节楼梯上,汗流浃背,就像刚从浴室里走出来一样,但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
行走在明城墙上,只有三个字能形容我的心情:倍儿爽!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畅快,更是心灵上与历史对话的愉悦。抚摸着古老的墙砖,我仿佛能感受到过去的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能想象到曾经在这城墙上发生过的故事。这次明城墙之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莫高窟之美》
我去过辽阔的大西北,那里有美丽浩瀚的青海湖、神秘莫测的可可西里、一望无垠的柴达木盆地、巍峨壮阔的昆仑山脉,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绚烂辉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
东晋的时候,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来到敦煌,看到三危山上佛光闪烁,便在对面鸣沙山的崖壁上开凿出一个洞窟,每天在洞窟里修行。到了南北朝,民众们也开始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来礼佛,莫高窟便渐渐地形成了。到了唐代,鸣沙山的崖体上已布满了上千个洞窟,所以莫高窟也被称作“千佛洞”。
当我们走进莫高窟,那壮观的景象让我不禁发出惊叹声。在九层楼的两边,灰色的崖体延伸开来,背靠着鸣沙山,一千多个洞窟层层错落镶嵌在断崖上,每一个洞窟都有一个编号,就像一个个小房间,但里面却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庄严肃穆的佛像。走进洞窟,四周墙壁上画满了精美的壁画,有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反弹琵琶的飞天、各式各样的乐器,还有庄严肃穆的菩萨。壁画上使用的颜料有青金石、孔雀石、铅白等,都是由天然的矿石和宝石研磨而成,虽然过去了几千年,色彩依旧那么艳丽。特别是在 407 窟的藻井中有八瓣莲花图案,莲花中心画着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每只兔子的耳朵都连在一起,可爱极了。这些洞窟壁画上的故事,不少都取自佛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除了精美的壁画外,洞窟里还供奉着佛像彩塑。虽然有些佛像已经氧化或者残缺不全,但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泥塑佛像慈眉善目、惟妙惟肖,让人感到无比庄严。然而,莫高窟在近代被外国列强破坏、盗取了很多文物,特别是第 17 窟的藏经洞,里面曾经有五万余卷的佛教经卷,国外文物盗窃者盗走了绝大多数的经卷、画本,这些文物被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不能回归祖国,实在让人扼腕叹息3。
不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立志于保护莫高窟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研究莫高窟的经书和壁画,修补那些残破的洞窟,还将洞窟内的壁画用数字技术永久地保存下来。这次莫高窟之行,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