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躁的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5/7/24 9:23:00  

  被铅笔屑覆盖的耐心

  美术课的石膏像在窗边投下斜长的影子,我握着 2B 铅笔的手却在发抖。画板上的大卫像歪歪扭扭,右眼的轮廓被我用橡皮擦得发毛,露出纸页原本的米黄色。“别急着下笔,先看清楚明暗交界线。” 老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时,我正把削尖的铅笔在草稿纸上乱涂,黑色的线条像团乱麻,缠住了整个上午的阳光。

  这不是第一次被浮躁绊住脚。上周的数学测验,最后一道大题明明思路清晰,却因为嫌计算麻烦,在草稿纸上潦草写了几步就跳过,结果成绩出来时,鲜红的叉号像枚图钉,把那张卷子钉在了错题本最显眼的位置。还有校运动会的长跑比赛,发令枪响后我就冲在最前面,却在最后一圈被人反超,倒在终点线时,听见自己粗重的喘息里,全是急于求成的懊恼。

  周末被妈妈拉去参加书法班,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速度总比我的运笔快。老师教我们写 “静” 字,我盯着字帖看了半分钟就忍不住动笔,竖钩写得像根歪脖子树,点画之间的留白被我填得满满当当。“你看这宣纸,” 老师用毛笔蘸着清水在纸上画圈,“它能接住急脾气,也能留住慢功夫。” 我看着那圈水痕慢慢变淡,忽然发现宣纸上的纤维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像无数双安静的眼睛。

  真正的转变藏在某个下雨的午后。我在图书馆整理被弄乱的图书,指尖划过书脊时,发现有本《昆虫记》的封面折了角。翻开修补时,看见扉页上用铅笔写着 “耐心是把钝刀,却能切开最硬的核桃”。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我抱着书坐在窗边,忽然想起美术课上没画完的大卫像,想起那道没算完的数学题,想起长跑时被风吹乱的号码布。

  再次拿起画笔是在一周后。我把画板搬到石膏像正前方,先闭着眼睛在心里勾勒轮廓,再用最轻的力度铺出明暗。铅笔屑落在牛仔裤膝盖上,像撒了把细小的星子。当夕阳的金光穿过窗户,刚好落在大卫像的鼻梁时,我笔下的线条终于有了起伏,阴影处的铅笔灰厚得能留住指纹,高光处却薄得能透出纸背的纹路。

  现在我的铅笔盒里总躺着块磨得很薄的橡皮,旁边是把锋利的卷笔刀。它们提醒我,那些被浮躁毁掉的时刻,其实都是成长在教我慢慢走。就像书法老师说的,好的字迹不是笔尖追着墨走,而是手腕带着心,在纸上留下踏实的脚印。

  寻针记

  我总是在找东西。铅笔盒里的橡皮、书包侧兜的公交卡、昨天刚买的笔记本,它们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母亲说我的房间像被台风刮过,我却不以为然——直到那天,我弄丢了外婆给的银针。

  那是外婆出嫁时的嫁妆,细如发丝的针身上刻着缠枝花纹。我总爱看外婆戴着老花镜,用这根针缝补我刮破的校服。针尖在布料间灵巧穿梭,阳光透过窗户,在她银白的发梢上跳跃。"慢工出细活。"外婆的声音和缝纫机的嗒嗒声混在一起。

  周三的劳技课上,老师要求缝制环保袋。我兴冲冲地把银针别在袖口,却在翻找布料时把它弄丢了。我趴在地上找了整整一节课,连讲台缝隙都摸遍了,手指沾满灰尘。回家路上,梧桐树的影子在地上碎成一片片,就像我散落一地的耐心。

  外婆没说什么,只是递给我一个绣着"静"字的香囊。那天夜里,我破天荒地收拾了书桌。在台灯温暖的光晕里,每样东西都回到了它该在的位置。当我在数学书夹页里发现银针时,它正静静地闪着光,仿佛在嘲笑我往日的慌乱。

  现在银针就插在香囊上,那个"静"字被我挂在了床头。写作业前我会数三下呼吸,整理书包时学会了分门别类。上周的劳技课上,我的环保袋第一个完成,针脚整齐得像列队的士兵。原来外婆的银针从未丢失,它一直在等我停下匆忙的脚步,等我从浮躁的迷雾中,打捞起那颗沉静的心。

  浮躁的我: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我常常站在镜子前,看着那个眼神飘忽、手指不停敲击桌面的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的内心像被塞进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停地追逐着各种碎片化的刺激——刷不完的短视频、停不下的社交软件、做不完却做不深的习题。浮躁,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却成了我最熟悉的标签。

  碎片化的生活:被切割的时间与注意力

  我的一天是从手机屏幕的亮光开始的。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解锁手机,查看未读消息、刷新闻推送、浏览朋友圈。上课时,我的笔记本上总是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小人,心思却飘向了即将到来的游戏更新;写作业时,每隔五分钟就要摸一次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心理学老师曾说:"当代人平均每6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了无数碎片。"我惊觉自己就是这句话最典型的注脚——我甚至无法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总是跳着看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无法专注地听完一堂课,总是在笔记本上涂鸦来抵抗内心的躁动。

  速成的幻想:渴望立刻看到结果的焦虑

  "我要一个月瘦十斤!""这次月考一定要进前十!""这个假期要学会三门外语!"我的日记本里写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誓言。每当看到同学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成就,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复制他们的成功路径。记得学钢琴时,我因为三个月还弹不好《梦中的婚礼》而愤然放弃;报名编程课,却在第一个月就因为跟不上进度而焦虑到失眠。母亲常说:"你总是想吃'知识快餐',却不愿意慢慢咀嚼。"现在想来,我的浮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速成"的病态追求——我想要跳过所有枯燥的积累过程,直接抵达成功的彼岸。

  寻找解药:在喧嚣中重建内心的秩序

  改变始于那个特别炎热的下午。当我第无数次放下书本刷手机时,突然发现阳光透过窗帘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而我的笔记本上依然一片空白。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攫住了我。我开始尝试"数字斋戒"——每天晚上十点后把手机锁进抽屉;报名参加了书法社团,在一笔一画中感受时间的流动;重新捧起那本被我搁置已久的《百年孤独》,虽然读得很慢,但每个字都真正进入了我的心里。

  心理老师告诉我:"对抗浮躁不是要彻底戒断所有刺激,而是学会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我开始实践"番茄工作法",把学习时间切割成25分钟的专注块;养成了写"思考日记"的习惯,在纸上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渐渐地,我发现当自己不再追逐每一个闪过的念头时,反而能更清晰地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

  现在的我依然会时不时地感到浮躁,但我已经学会了与这种状态和平共处。我知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就像茶叶需要时间才能舒展芬芳,人生也需要慢下来的勇气。当我再次站在镜子前,那个眼神依然会偶尔飘忽,但我的手指已经学会了在烦躁时轻轻敲击桌面,而不是无意识地刷屏——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印记,是浮躁的我正在蜕变的证明。

Copyright@2021  作文大全 m.zuowenjun.com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