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田园诗。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桑阴下的瓜苗
晨露还挂在稻叶尖上时,男人的锄头已在田里翻出第一道土浪。褐色的泥块沾着青草根,被太阳晒得渐渐发白,像撒了一地碎盐。田埂上的野菊被露水打湿,贴在他汗湿的裤腿上,留下星星点点的黄。
女人坐在堂屋的竹席上搓麻线,木盆里的水泛着白沫。麻线在她指间游走,像条听话的小青蛇,缠在竹架上时,发出 “沙沙” 的轻响。墙角的纺车转得正欢,棉絮在晨光里飞,像无数只白蝴蝶。
槐树下的石板上,三个孩子正用树枝画田垄。最小的丫丫攥着颗南瓜籽,往石缝里塞时,辫子梢的红头绳掉进了泥坑。“要浇水才行!” 二哥从井台提来半桶水,哗啦啦泼下去,惊得躲在树根下的蚂蚁慌忙搬家。
日头爬到桑树梢时,男人扛着锄头回来。他的草帽沿沾着草屑,看见孩子们蹲在篱笆边,把瓜苗栽进破陶罐里。“这哪能结果?” 他笑着把瓜苗移到菜畦,丫丫赶紧递过水壶,壶嘴的水珠落在新翻的土里,冒出个小小的气泡。
晚饭的炊烟混着槐花香飘远时,女人数着竹篮里的麻线。墙角的陶罐里,孩子们栽的瓜苗正歪歪扭扭地往上长,两片新叶顶着泥土,像举着两只好奇的小巴掌。
夏忙图
天刚泛起鱼肚白,村东头的打谷场已响起连枷的"啪啪"声。金黄的稻穗在竹席上铺开,像给大地镶了块毛边地毯。王老汉的孙子阿毛也学着大人模样,举着小号连枷有模有样地敲打,汗珠子顺着晒红的脸蛋滚到下巴,在晨光里亮得像露水。
女人们蹲在溪边浣纱,木杵捣衣的声响惊散了水面上的蜻蜓。张家媳妇新染的蓝布在溪水里舒展,颜色比雨后初晴的天空还要鲜亮三分。对岸的桑树林里,几个总角小儿正踮脚摘桑葚,紫红的汁水染得嘴角像抹了胭脂。
最热闹的要数村口的油坊。炒熟的菜籽在石磨里碾出汩汩金泉,浓郁的油香勾得过路的狗都不肯挪步。李油匠裸着黝黑的上身,汗水在结实的脊背上冲出几道小溪,他每转动一次磨盘,挂在梁上的油灯就跟着晃一晃,把墙上的人影拉得老长。
日头偏西时,晒场边的老槐树下聚满了歇晌的人。赵婆婆端来冰在井里的甜瓜,刀锋刚碰到瓜皮,"咔嚓"声就引得一群小脑袋凑过来。蝉鸣声中,不知谁家的小丫头忽然指着天空:"快看!"原来是一队大雁正掠过棉絮般的云朵,排成个歪歪扭扭的"人"字。
《四时田园杂兴》改写:夏日农忙图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不少荷锄而归的农人。我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幅生动的农家画卷,不禁想起范成大笔下的诗句。
东头的王老汉正弯着腰在稻田里除草,汗水顺着他古铜色的脊背往下淌,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他身旁的小孙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小锄头在田边比划,时不时被杂草绊得踉踉跄跄。西边的李婶坐在院子里绩麻,手指翻飞间,一根根麻线在她手中缠绕成整齐的麻绳。她的女儿蹲在旁边,认真地学着分拣麻皮。
最热闹的要数村中央的打谷场。几个壮实的汉子轮流挥舞着连枷,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跳跃,发出沙沙的声响。妇女们则忙着晾晒新收的稻谷,孩子们在谷堆间追逐嬉戏,不时扬起一阵欢快的笑声。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农人们扛着农具往家走,田埂上留下串串脚印。我忽然明白,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村庄儿女各当家"——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辛勤劳作,共同编织着乡村生活的画卷。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