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月饼模子
老家堂屋的樟木箱里,藏着块黑沉沉的枣木模子。每年中秋前,外婆都会把它找出来,用粗布擦得发亮 —— 这是我们家传了三代的做月饼工具。
模子上刻着缠枝莲纹样,凹槽深得能放下整颗核桃。外婆说,太奶奶当年就是用它,在战乱年月给街坊分过月饼。现在轮到我蹲在灶台前,看她把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圆团,塞进模子里使劲压。“要用力,” 外婆握着我的手往下按,“这样花纹才能印得清楚,像给月亮盖印章。”
馅料是前一天就备好的。芝麻要自己炒了碾碎,冰糖敲成小粒,再拌上外婆种的桂花蜜。我总趁她不注意,偷偷抓把馅料塞进嘴里,甜得舌尖发麻,惹得外婆用擀面杖轻轻敲我的手背。
烤月饼的土灶最是神奇。柴火烧得旺旺的,把铁锅熏得乌黑,月饼放进去时还是白胖胖的,等外婆掀开锅盖,就变成了油亮亮的琥珀色。花纹在热气里若隐若现,像把整个秋天的香都锁在了饼里。
晚上摆月饼时,外婆总要在院里的石桌上多放一块。“给过路的月亮尝尝。” 她笑眯眯地说。月光洒在月饼上,模子印的花纹投下细碎的影子,我突然明白,这代代相传的不只是模子,还有藏在面团里的团圆,和说给月亮听的悄悄话。
现在每次闻到桂花香,我就想起那枣木模子的纹路,想起外婆手掌的温度 —— 原来家乡的风俗,早被揉进了岁月的甜里。
家乡的腊味
冬至一过,我们小镇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在屋檐下挂腊味。竹竿横在廊下,串着腊肠、腊肉、腊鸭,远远望去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外婆做腊味最讲究。她挑的猪肉要三肥七瘦,切成长条后拌上自家酿的米酒。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在肉条间翻飞,粗盐和花椒粒沙沙落下,像在下一场香料雪。我最爱偷吃她拌好的馅料,咸鲜中带着酒香,每次都被她拍手背:"小馋猫,还没晒够太阳呢!"
晒腊味的日子,整个小镇都飘着咸香。张家的酱肉偏甜,李家的腊肠爱放胡椒,不用看门牌,闻着味道就能认路。偶尔有野猫跳上屋檐偷食,主人们也不恼,至多挥挥扫帚吓唬:"留点过年啊!"
除夕夜,蒸腊味的香气混着鞭炮硝烟在巷子里流淌。外婆总把第一片晶莹剔透的腊肉夹给我,油脂在舌尖化开的瞬间,仿佛吞下了整个冬天的阳光。如今城里也能买到真空包装的腊味,但少了屋檐下的阳光和风,终究不是记忆里那个咸鲜的乡愁。
家乡的风俗400字作文
正月十五,家乡的“火龙灯”从黄昏跳到深夜。
村口老樟树下,锣鼓先响,赤膊的汉子把稻草龙身插满香火,像给龙披上万点星光。我举龙尾,火星溅到手背,也不觉疼。龙身翻腾,烟火划出金红的弧线,绕祠堂三圈,祈求风调雨顺。随后,家家户户端出自酿的甜米酒,沿龙身淋下,酒香混着稻草焦味,热雾升腾。老人说,酒浇得越多,年成越旺。我踮脚倒酒,看火龙在烟雾里忽隐忽现,仿佛真听见龙吟。
火星落在河里,熄了;落在心里,却亮起一整年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这里有着独特而温馨的春节风俗,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谢年"仪式。
每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前摆开一张八仙桌,郑重其事地进行"谢年"。奶奶说,这是为了感谢上天一年来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我总是兴奋地帮奶奶摆放供品:金黄的橘子象征大吉大利,红彤彤的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一条完整的鲤鱼代表着年年有余。最有趣的是那碗年糕,奶奶说要用糯米做的,因为"糕"和"高"同音,寓意着"年年高升"。
摆放好供品后,爷爷会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升起。全家人轮流祭拜,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合十,闭上眼睛许愿。奶奶告诉我,谢年时不能说话,要心怀感恩。供桌上还要放一壶酒,祭拜结束后,爷爷会把酒洒在地上,说是敬天地。
最热闹的是谢年后的分岁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腊味、年糕和各种时令小菜。奶奶总会给我夹一个最大的鸡腿,说吃了能长得更高。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飘散着年夜饭的香气。
如今,虽然很多传统习俗都在简化,但家乡人依然坚持着谢年的仪式。这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人团聚的珍惜。每次参与其中,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