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第一课
爷爷的书桌上总摆着个青花瓷砚台,墨锭躺在里面,像块浸在水里的黑玉。那天他把我叫到桌前,铺开米字格宣纸:“今天教你写‘人’字。”
我握着毛笔的手直打颤,笔杆在指间滑来滑去,活像条调皮的小鱼。蘸墨时用力太猛,墨汁顺着笔尖滴在纸上,晕出个丑丑的黑疙瘩。爷爷握着我的手腕慢慢提按,“‘人’字的撇要像刀削,捺得如船桨,得有筋骨。” 可我的手不听使唤,撇画写得歪歪扭扭,像条没睡醒的蛇,捺画更是拖出个长长的尾巴,活像条小蝌蚪。
练到第三张纸时,袖口已经沾了不少墨痕。看着纸上东倒西歪的 “人” 字,我赌气把笔往砚台里一戳,墨汁溅到了鼻尖上。爷爷没说话,只是铺开新纸,饱蘸浓墨写了个 “人” 字。那两笔刚劲有力,撇捺之间像藏着股气,稳稳地立在纸上。“写字和做人一样,急不得。” 他用湿布擦去我鼻尖的墨点,“你看这撇捺,互相支撑才能站稳。”
重新拿起笔时,我学着爷爷的样子调整呼吸。笔尖在纸上慢慢行走,虽然还是写得不完美,但那 “人” 字总算站稳了些。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宣纸上,墨痕渐渐变深,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松烟香。
临走时,爷爷把我写的 “人” 字晾在绳上。风一吹,宣纸轻轻晃动,那些歪扭的笔画好像也在慢慢舒展。我摸着袖口的墨渍笑了,原来墨香里藏着的道理,比字本身还要珍贵。
第一次学书法
记得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走进书法教室。推开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墙上挂着的毛笔字像一幅幅艺术品,让我既紧张又期待。
老师发给我一支毛笔,笔尖软得像小猫的尾巴。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笨拙地蘸墨、刮笔,可毛笔总是不听话。写"永"字时,横画像条歪歪扭扭的毛毛虫,竖笔又像被风吹弯的竹竿。墨汁顺着宣纸晕开,我的鼻尖都急出了汗珠。
"手腕要悬空,呼吸要平稳。"老师温暖的手轻轻托住我的手腕。我屏住呼吸,感觉毛笔尖像芭蕾舞者的足尖,在宣纸上轻盈地旋转。突然,一个挺拔的"一"字诞生了!虽然比老师的字稚嫩许多,但那一横就像初春新发的柳枝,带着生机勃勃的弧度。
回家后,我的袖口、手指都染上了墨色,像只小花猫。妈妈笑着说我"吃墨水",我却骄傲地展示那张写满"永"字的宣纸——最下面那个,已经能看出笔锋的雏形了。
现在每次提笔,都会想起那个墨香缭绕的下午。原来最美的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老师说的:"毛笔要喝饱岁月的墨水,才能写出有筋骨的字。"
第一次学书法
上个周末,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走进了书法教室。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让我感到既新奇又紧张。
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微笑着迎接我们。他先给我们讲解了书法的基本知识,比如毛笔的种类、墨的浓淡、纸的质地等。然后,他拿起一支毛笔,在宣纸上轻轻一挥,写下一个“永”字。那字笔画流畅,结构匀称,就像一幅精美的画。我看得目不转睛,心里暗暗佩服。
轮到我动手了,我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可是,毛笔好像不听使唤,笔画歪歪扭扭,墨汁还滴到了纸上,形成了一片黑色的污渍。我有些沮丧,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他们也和我一样,写得并不理想。
老师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书法需要时间和耐心,慢慢来。”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握笔、如何运笔。在他的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感觉,写出的字虽然还是有些稚嫩,但已经比刚才好多了。
这次学书法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虽然第一次写得不太好,但我相信,只要坚持练习,我一定能写出漂亮的字。
第一次学书法
"握笔要像握住一只小鸟,太紧会捏死它,太松又会飞走。"王老师轻声说着,轻轻纠正我僵硬的握笔姿势。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书法教室,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墨香,让我既紧张又期待。
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毛笔杆,中指抵住笔杆下方。可是这软软的毛笔一点也不听话,在我的手里歪歪扭扭的,就像一条调皮的小蛇。王老师握住我的手,带着我在宣纸上写下一个"一"字。看着那道均匀的墨痕,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书法不是用力写字,而是要用心感受笔尖与纸面的每一次触碰。
开始练习基本笔画时,我的手一直在发抖。"横要平,竖要直",王老师的话在我耳边回响。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运笔,可写出来的"横"不是粗就是细,像一条条扭来扭去的小蚯蚓。墨汁还经常滴在纸上,留下一个个黑色的小圆点,像调皮的小豆子。
最有趣的是写"永"字。这个包含八种基本笔画的字,让我手忙脚乱。当王老师示范时,毛笔在他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每一笔都那么流畅优美。轮到我写时,毛笔却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墨汁蘸得太多,就是用力不均匀。
下课铃响了,我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练习纸,虽然写得不好看,但心里却特别开心。原来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在学习耐心和专注。回家的路上,我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支毛笔,期待着下一次的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