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作文行动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8/7 16:02:00  

  行动的力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是我们重复做的事。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的力量,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能带来生命的勃发;如同涓涓细流,终能穿石而过。

  行动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唯一路径。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始于一个简单的行动。爱迪生不是靠空想发明电灯的,他在实验室里尝试了上千种材料;莱特兄弟不是凭空让飞机飞上天空的,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沙滩上进行了无数次滑翔实验。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尝遍百草,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终成《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医药巨典。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积累,最终汇聚成了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力。

  行动具有改变个人命运的神奇力量。海伦·凯勒在失去视力和听力后,也曾陷入黑暗与寂静的深渊。但当她的老师莎莉文引导她第一次触摸水流,写下"water"这个单词时,一个行动开启了海伦认知世界的大门。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写作,她不仅完成了大学学业,更成为了激励无数人的演说家。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却凭借自学成才,在吊脚楼的煤油灯下演算数学难题,最终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行动能够打破命运的枷锁,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当代社会,行动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气候变化,当许多人还在争论责任归属时,已经有人开始在沙漠中种植树木,研发清洁能源;面对贫困问题,当一些人还在高谈阔论时,已经有人深入贫困地区,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每一个微小的善举,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行动如同种子,今日播下,明日必将生根发芽。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我们不必等待完美的时机,不必苛求完备的条件。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做起,让行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因为唯有行动,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唯有行动,才能让生命绽放光彩;唯有行动,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墙根下的春天

  教学楼后墙的裂缝里,第一株蒲公英冒芽那天,我正蹲在地上捡碎玻璃。上周大扫除时,不知是谁碰倒了窗台上的玻璃瓶,绿玻璃碴混在枯草里,像撒了把锋利的星星。教导主任皱着眉说:“这墙根太破,开春准长杂草。”

  我把玻璃碴装进空罐头盒,指尖被划出道血痕。墙根的水泥地裂着蛛网似的缝,露出底下褐黄色的土,有几粒草籽卡在缝里,像被遗忘的星星。那天放学,我从家里翻出爷爷修花盆用的小铲子,蹲在墙根刨土。冻土硬得像铁块,铲子 “叮当” 敲下去,只留下个白印子,震得虎口发麻。

  第二天清晨,我带着热水瓶来浇地。开水渗进裂缝时冒起白汽,冻土渐渐软了。我用树枝把草籽扒进松土,又从花坛偷了把腐叶盖上。风刮过时,墙根的枯草呜呜作响,像在嘲笑这徒劳的举动。有路过的同学踢了脚土块:“别白费力气了,这里从来长不出好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课间都往墙根跑。带的水从热水变成凉水,铲子换了三把 —— 前两把都在刨坚硬的水泥时崩了刃。第三周的清晨,我发现裂缝里钻出点新绿,像谁用绿毛线在灰墙上绣了针。那是株瘦弱的蒲公英,子叶蜷曲着,茎秆细得像棉线,却硬是从水泥缝里顶了出来。

  我把这事告诉了同桌林晓雨。她第二天带来了半包花籽,说是她奶奶种向日葵剩下的。我们蹲在墙根分花籽时,她的羊角辫垂到地上,发梢沾着草屑。“我爸说,种子只要有土就能活。” 她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咱们把这圈都种上。”

  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班长从家里扛来了锄头,体育委员带了桶羊粪,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开始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有天我看见教导主任站在远处,手里攥着个空花盆,后来墙根就多了几块新翻的土 —— 显然是他帮忙松动的。

  春末的阳光把墙根染成了绿色。蒲公英举着白绒球,向日葵的叶子像小巴掌,连砖缝里都钻出了三叶草。有只流浪猫把窝搭在了花丛里,每天蜷在那里晒太阳,看见我们就摇尾巴。曾经的玻璃碴地,如今成了课间最热闹的地方,同学们蹲在花旁看书、聊天,连笑声都比别处软些。

  毕业典礼那天,我们在墙根拍了张合影。背后的向日葵已经长到半人高,金黄的花盘朝着太阳,墙面上的裂缝被藤蔓遮得严严实实,看不真切了。教导主任举着相机说:“你们看,有些事看着难,只要动手做,就会不一样。”

  后来回学校探望,发现新砌的围墙上留了片空地,立着块木牌:“学生种植区”。有群低年级的孩子正蹲在那里种花,动作笨拙却认真,像极了当年的我们。风拂过花丛,向日葵的叶子 “沙沙” 作响,像在说:改变从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朝着光,哪怕只是一捧土、一粒种、一次弯腰,就能让荒芜的角落,长出整个春天。

  行动的力量

  老街尽头的修车铺里,永远弥漫着机油的铁锈味。陈师傅的那双大手,像两片粗糙的砂纸,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黑渍。每次见他蹲在轮胎前,花白的鬓角沾着汗珠,我总会想起那个改变我的雨天。

  初二那年,我的自行车在放学路上爆胎。雨水顺着脖颈灌进衣领时,陈师傅的铺子成了唯一的避难所。他什么也没问,只是递来一条干毛巾,然后蹲下身开始补胎。我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锉刀,在胎内壁打磨出细密的纹路,动作精准得像外科医生。"补胎不能光贴胶片,"他突然开口,"得让胶和轮胎说上话。"说着把胶水涂在磨糙的橡胶上,指腹轻轻按压,仿佛在调解一场和解。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亲常说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是什么意思。回家后,我翻出积灰的物理试卷,开始逐题订正。铅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的声音,竟与陈师傅锉轮胎的声响有几分相似。期中考试,我的物理成绩提高了二十分。

  后来我常去车铺写作业。陈师傅修车时,我就坐在工具箱旁的小板凳上演算习题。有时他会停下活计,用沾着油污的手指点点我的草稿纸:"这一步力道不够。"我才发现,他修车时的专注,与我解物理题需要的耐心,原是同样的品质。那些被反复拆装的零件,那些被不断验证的公式,都在诉说着行动的真谛——唯有双手沾满生活的油污,才能拧紧理想的螺丝。

  高考前最后一次去车铺,陈师傅正给一辆老永久牌自行车翻新。车架上的锈迹被他用砂纸慢慢磨去,露出底下闪亮的钢色。"看见没?"他吹掉金属粉末,"再厚的锈,也扛不住天天打磨。"这句话成了我备考期间的灯塔。每当我厌倦了重复的刷题,就会想起那辆在陈师傅手中重获新生的自行车。

  如今我坐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窗外是修剪草坪的工人。他们弯腰的姿态让我想起陈师傅检修底盘时的样子。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躬身实践中。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衣衫,那些被油污染黑的指缝,都是行动写给世界的诗行。正如陈师傅的修车铺没有挂招牌,但每个经过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双能唤醒钢铁生命的手。

  行动的力量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想到”与“做到”之间。三年前,我曾用整整一个秋天体会这句话的重量。

  那是初一开学,学校号召组建“图书角”。老师问谁愿意负责,教室里瞬间安静,我却在那一刻举起手。并非我多么勇敢,只是想到童年在乡村外婆家,为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要走五里山路。我深知“没书读”的荒凉,于是脑袋一热,成了负责人。

  热情在三天后被现实冲垮:募捐箱空空如也,海报被雨水糊成一团,我甚至不会用Excel统计书目。晚自习下课,我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操场,夜风吹灭了心里最后一盏灯。正想放弃,手机弹出一条消息——外婆发来照片: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围着一本破旧的童话书,笑得像捧着星星。我心里猛地一颤:如果我能把更多星星送到他们手里呢?

  第二天,我把计划拆成可以立刻行动的碎片:课间五分钟,去隔壁班“路演”;午休十分钟,把海报重新设计成漫画;周末,骑着共享单车跑遍三家旧书店,用零花钱买下五十本二手书。每一次微小动作,都像给火种添了柴。一周后,募捐箱开始鼓胀;两周后,班主任把会议室借给我做“中转仓库”;一个月后,当一千二百本书码成小山,阳光透过窗子照在书脊上,像给每本书镀了一层金。

  真正的考验是运输。我们把书装进二十个纸箱,却发现租不起货车。体育委员阿远拍着篮球说:“走,用我们的‘11路’!”周六清晨,六个男生、四个女生推着借来的平板车,徒步五公里去镇邮局。纸箱比人高,我们轮流当“车头”,手磨出了泡,汗浸透了校服。上坡时,车尾不断下滑,阿远干脆把篮球垫在轮子后,一点点往前挪。路人举起手机拍照,我们却笑得比阳光还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行动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把“不可能”切成一块块可以搬动的重量。

  一个月后,外婆发来新的照片:老槐树下,多了两个蓝色书架,孩子们排队借书,头顶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鼓掌。我把照片设成群头像,配文:行动的力量,是让理想落地时发出的声响。

  如今,书架上的书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我也升入高中。每当有人问我“如何改变世界”,我总想起那个推车上坡的午后——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转动,却会因为一次弯腰、一次搬运、一次咬牙坚持,悄悄改变模样。行动,是让梦想发芽的雨水,也是托住它成长的土壤。只要肯迈出第一步,再远的远方,也会在你脚下生出一条路来。

Copyright@2021  作文大全 m.zuowenjun.com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