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优秀作文(精选4篇)

更新时间:2025/8/7 16:00:00  

  那一缕书香,伴我成长

  书架上那本《安徒生童话》已经有些泛黄了,书脊上还留着当年不小心摔过的痕迹。每当我翻开它,淡淡的墨香就会飘散出来,带着我穿越时光,回到那个被书香浸润的童年。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图书馆。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进来,在一排排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取下一本《格林童话》,轻轻翻开第一页。那一刻,仿佛有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原来文字可以编织出如此奇妙的世界!小红帽的勇敢、白雪公主的善良、丑小鸭的蜕变,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渐渐地,我的书架开始丰富起来。从《十万个为什么》到《昆虫记》,从《西游记》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位智者,向我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记得初二那年,我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闷闷不乐。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递给我一本《居里夫人传》。当我读到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坚持不懈地提炼镭元素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突然有了温度,那些解不出的几何题也不再可怕。书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备考的那些日子。寒风呼啸的夜晚,我常常坐在书桌前,台灯温暖的光晕里,捧着一本《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在矿井下的坚持,田晓霞对理想的追求,都让我在题海中找到了前进的力量。有时读着读着,窗外的雪悄然落下,而我的心里却燃烧着一团火。书香就这样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的夜晚。

  现在的我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就像一个个忠实的朋友,随时准备与我分享喜怒哀乐。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文字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塑造了我的品格,让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书香伴我成长,它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是精神的家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依然愿意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在墨香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文字里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一缕缕书香,将永远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木缝里的光

  秋阳把修配铺的铁皮门烤得发烫,我抱着断腿的课桌腿站在阴影里,指节被粗糙的木头硌得发红。门板上 “王记修配” 四个字的红漆剥落大半,露出底下深褐色的木纹,像位老人眼角的皱纹。檐下的麻雀被开门声惊起,扑棱棱掠过对面的老槐树,叶片上的光斑便跟着晃,在我磨破的裤脚上跳着碎步。

  “丫头,进来吧。” 王师傅从轮胎堆里直起身,蓝布围裙上的油污晕成朵墨色的花。他左手拇指上缠着圈医用胶布,边缘已经发黑,右手还捏着把螺丝刀,金属杆上沾着亮晶晶的橡胶屑。我把课桌腿递过去时,看见他指甲缝里嵌着道月牙形的黑垢,像藏着段没说出口的故事。

  课桌是上周大扫除时坏的。我推着它过门槛,橡木桌腿 “咔嚓” 一声折成两段,班主任的眼镜在阳光下闪了闪:“这桌子可是建校时就有的。” 那句话像根细刺扎在心里,我数了三遍储钱罐里的硬币,攥着十七块三毛钱在五金店转了两圈,最终还是把木胶和砂纸揣进了兜 —— 那些标着 “专业木工刨” 的工具,价格牌上的数字让我手心冒汗。

  王师傅把断腿架在锈迹斑斑的铁砧上,羊角锤在他掌心转了个漂亮的弧,“笃笃” 两声就把弯钉子挑了出来。木屑簌簌落在水泥地上,混着他烟斗里漏下的烟灰。“你看这年轮,” 他用砂纸蘸着唾沫蹭断口,木纤维在阳光下看得分明,“老木头有记性,顺着它的脾气来,才能修好。” 我蹲在旁边学他的样子涂木胶,红棕色的胶液在裂缝里漫开,像给受伤的木头喂了勺蜂蜜。

  等胶干透的三天,我每天放学后都踩着夕阳往修配铺跑。王师傅的铁皮工具箱分层摆着各式工具:锃亮的刨刀、带木柄的凿子、缠着胶布的卷尺,最底层藏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不同型号的螺丝钉,像群列队待命的小士兵。他教我用刨子刮去木头上的毛刺,刨刀推过木面时发出 “沙沙” 的轻响,卷出的木花打着旋儿落在我鞋上,带着松木特有的清香。有次刨刀突然打滑,在我手背上划出道细红的血痕,他慌忙从收音机后面翻出创可贴,包装上的小熊图案被岁月浸得发灰,粘胶却依然带着暖暖的温度。

  课桌搬回教室那天,晨光正好斜斜地切过讲台。我特意用软布擦了三遍修补处,新木与旧木的纹路在光线下渐渐晕成一片,竟看不出明显的伤痕。班主任扶了扶眼镜,指尖在接缝处轻轻摩挲:“比原来还结实呢。” 我望着课桌上那道若隐若现的线,突然想起王师傅说的话:“木头和人一样,伤过的地方,只要好好照料,反而会更坚韧。”

  后来每个周末,我都会去修配铺帮忙递工具。王师傅教我辨认不同的木料,说紫檀木的纹路像波浪,桦木上有星星点点的光斑。他的饼干盒里渐渐多了些新物件:我捡的漂亮石子、攒的糖纸、画着工具的小卡片。有天我发现,他最常用的那把刨刀换了新柄,木头上缠着我送的蓝布条,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初冬第一场雪落下时,修配铺的烟囱冒出了白汽。王师傅在炭火上烤着红薯,甜香混着松木香漫了满屋。他递给我个烤得焦黑的红薯,自己则用那把缠蓝布的刨刀,细细打磨着块新木料。“这是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做的小板凳。” 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你看,木头修好了能再用,人心也是一样。”

  窗外的雪落在老槐树上,枝桠间积起薄薄一层。我咬着滚烫的红薯,看刨刀下的木屑纷纷扬扬,突然懂得有些相遇的意义:就像那道木缝里透进的光,不仅照亮了伤痕,更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温柔与耐心,将生活中的裂缝,变成生命里最珍贵的花纹。

  

  故乡的石拱桥老了。

  青石板的桥面被岁月磨出了凹痕,像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在这座桥上站一会儿,看阳光透过桥栏上残缺的石雕,在河面投下斑驳的影子。

  记得小时候,桥东头有家豆腐坊。天还没亮,就能听见石磨"吱呀吱呀"的声响,混着豆浆的香气飘进每户人家的窗子。磨豆腐的阿婆总爱在桥墩旁摆个小摊,用荷叶包着热乎乎的豆腐脑。我常常攥着硬币跑去,看阿婆枯枝般的手稳稳地舀起嫩白的豆花,再淋上一勺琥珀色的红糖汁。那时桥下的河水清得能看见水草摇曳,像阿婆梳得一丝不苟的发髻。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离家都要经过这座桥。母亲总会送我到桥中央,往我书包里塞几个煮鸡蛋。她的围裙兜里总装着针线,临别前还要检查我校服上有没有开线。走到桥那头回头望,母亲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与石桥融为一体,只剩下桥头那棵歪脖子柳树还在挥手。

  去年冬天,阿婆走了。她的子女们拆了豆腐坊,建起贴着白瓷砖的小超市。新装的霓虹灯照在古桥上,把那些被无数人抚摸过的石栏映得惨白。河水不再清澈,漂着塑料袋和泡沫饭盒,再难倒映出完整的桥影。

  今年清明,我带着女儿回到老家。刚下过雨,桥面的凹痕里积着水,倒映出天空的蓝。女儿突然挣脱我的手,蹲在桥中央玩起水洼。"妈妈,桥在哭呢。"她指着水中的倒影说。我怔住了——那些被雨水填满的凹痕,多像蓄满泪水的眼睛。

  傍晚时分,我看见母亲悄悄来到桥上。她佝偻着腰,把一碗豆腐脑摆在老桥墩旁。夕阳给她的白发镀上金边,也照亮了石缝里一株新生的蒲公英。晚风拂过,雪白的绒球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对岸飘去。

  原来桥从未老去。它只是沉默地横卧在时光里,看着两岸的灯火明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那些离去的终将在记忆里靠岸,而桥,永远在此岸与彼岸之间。

  在裂缝里种花

  我真正认识“裂缝”,是在初三那年。那是一次月考,我的数学只考了七十六分。卷子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像一道道裂开的口子,把“优等生”的标签撕得粉碎。放学后,我躲在实验楼后的小花坛里,盯着一株被风雨吹歪的蒲公英发呆。它的茎秆弯成危险的弧度,仿佛下一秒就会折断,可顶端那一小撮白绒却还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不肯落地的云。

  班主任老周不知何时蹲到了我旁边。他没问成绩,只递来一把小铲子:“挖个坑,把它扶正。”我愣愣地接过铲子,泥土的凉意从指尖渗进来。我把蒲公英的根连同歪倒的茎一起埋进新坑里,土按实,又浇了点水。老周拍拍手上的灰,说:“风会把它吹歪,也会把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裂缝,是根须的出口。”那天,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把“失败”说成“出口”。

  回教室后,我把卷子摊平,在每道错题旁边画了一株小小的蒲公英:根须扎进纸页,白绒飞向空白。我写下错因、改正方法和一句自勉的话。它们密密麻麻,像一片野花,在试卷的荒原上倔强生长。一个月后,我的数学回到九十,但比分数更亮的,是笔记本边沿那一排排小花。

  裂缝并未就此消失。中考体育,八百米是我的噩梦。每次训练,跑到四百米我就胸闷如鼓,脚步凌乱。终点线像一条嘲笑的绳,把我一次次绊倒。那天,我独自在操场加练,天色暗下来,只剩跑道旁一盏昏黄的老灯。我气喘如牛,几乎想放弃时,突然想起蒲公英那几乎折断却仍在摇晃的茎秆。我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裂缝里也能长出新的力量。我开始调整呼吸,把每一步都踩进节奏里。最后二百米,我冲刺过线,眼泪和汗水一起砸在塑胶跑道上,却听见心里“咔哒”一声——有什么东西重新合拢了。

  中考结束,我把最后一朵蒲公英贴在毕业纪念册的扉页。它不再是试卷上的涂鸦,而是我亲手种下的徽章。我终于明白:优秀不是无瑕,而是带着裂缝依然向上;成长不是把伤口藏起,而是在裂缝里种花,让根须穿过黑暗,把泥土深处的营养一寸寸输送给头顶尚未绽放的花苞。

  如今,每当我面对新的难题、新的黑夜,我都会想起实验楼后那株被风雨吹歪的蒲公英。它告诉我:风可以吹弯茎秆,却吹不散种子;裂缝可以刺痛眼睛,却也能让光照进来。于是,我学会在风中弯腰,在裂缝里种花,然后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继续向更远的天空生长。

 有关优秀的作文推荐
 · 【推荐】八年级优秀作文4篇
Copyright@2021  作文大全 m.zuowenjun.com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