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每当这首童谣在耳边响起,我就知道,家乡的春节又要到了。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年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奶奶总会早早地准备好麦芽糖和水果,说是要给灶王爷"嘴上抹蜜",让他"上天言好事"。我好奇地趴在灶台边,看着奶奶虔诚地摆好供品,嘴里还念叨着:"灶王爷,保佑我们家来年平平安安。"那天晚上,厨房里飘着麦芽糖的甜香,混合着灶火的温暖,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爸爸站在凳子上贴春联,我在下面帮忙扶着凳子,妈妈则在一旁指挥:"左边再高点儿!"红彤彤的春联映着白雪,格外喜庆。最让我期待的是包饺子,奶奶会在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就意味着来年好运。我总是偷偷数着饺子,希望能第一个吃到"幸运饺"。当牙齿咬到硬硬的东西时,那种惊喜的感觉至今难忘。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把我从睡梦中惊醒。穿上新衣,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甜甜地说上一句"爷爷奶奶新年好",就能收到鼓鼓的红包。然后是走街串巷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糖果招待。我最喜欢跟着大人走亲戚,不仅能收到压岁钱,还能品尝到各家各户不同的年货。
家乡的年俗,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现在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每年春节,我都会提醒爸爸妈妈按照老家的习俗过年。因为这些习俗里,藏着我对家乡最深的思念,也承载着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温暖记忆。
第二篇:端午的粽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每当这首童谣响起,我就知道,家乡的端午节到了。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习俗就像一缕缕粽香,飘散在夏日的风里。
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包粽子。奶奶会提前几天泡好糯米和粽叶,那翠绿的粽叶浸在清水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最喜欢看奶奶包粽子,她灵巧地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形,先放一勺糯米,再放上红枣或咸蛋黄,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奶奶的手指翻飞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诞生了。我总是跃跃欲试,可包出来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歪歪扭扭,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端午节这天,天还没亮,妈妈就会在我床头挂上用红布包着的香囊。那香囊里装着艾草和香料,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走出家门,只见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插着艾草,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最热闹的要数村头的小河,家家户户都来划龙舟。鼓声咚咚,桨声哗哗,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我和小伙伴们站在岸边,拼命地为自家的龙舟队加油。
中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裹着红彤彤的枣子,香气扑鼻。奶奶总会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告诉我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咬一口粽子,甜糯的滋味在嘴里化开,仿佛也尝到了历史的味道。
如今,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每到端午节,我都会让妈妈买些粽叶和糯米,学着奶奶的样子包粽子。因为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里,包裹着的不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是家乡浓浓的习俗和深深的乡情。
蒸年馍
腊月二十四的清晨,灶房的烟囱总冒着滚圆的白烟。奶奶把发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撒把面粉来回揉,面团在她手里像只温顺的小羊,渐渐变得光滑透亮。我踮着脚扒着灶台看,案板上已经卧着几个胖嘟嘟的馍坯,有的捏成元宝形,有的点上红梅花,最可爱的是那个小猪馍,用黑豆做的眼睛圆溜溜的。
“要醒透了才好吃。” 奶奶用布巾把馍坯盖好,转身往大锅里添水。柴火在灶膛里噼啪响,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暖融融的。等水汽漫出锅盖时,奶奶揭开锅盖的瞬间,白胖胖的年馍在蒸汽里若隐若现,麦香混着枣泥馅的甜气扑满脸庞。我伸手想去拿,被她轻轻打了手背:“得先敬灶王爷,来年才能吃饱饭。”
晾馍的竹匾摆在堂屋八仙桌上,像排小小的雪堆。奶奶挑出最周正的几个,用红纸包好放进竹篮。“给西头的三婆送两个,” 她一边往我兜里塞刚出锅的糖包,一边叮嘱,“她家孙娃子今年第一次回家过年。” 寒风里,竹篮上的红布条轻轻晃,年馍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像给小路系了条银丝带。
清明插柳
村口的老柳树刚抽出嫩芽时,爷爷就开始拾掇他的竹篮。他总说清明插柳能避邪,天不亮就带着我去河岸边折柳条。晨露打湿裤脚,柳条上的绒毛蹭得脸颊发痒,爷爷却选得仔细,专挑那些芽苞鼓鼓的枝条,说这样插在门楣上,能长得比屋檐还高。
回家的路上,遇见挎着篮子的阿婆们,篮里除了柳条,还躺着荠菜和艾蒿。“要在日出前插好呢。” 二奶奶塞给我一把紫色的野花,“柳树枝能引来春天的燕子。” 我举着柳条往门框上插,爷爷在一旁用红绳把柳条绑牢,他粗糙的手指捏着嫩绿的枝条,像在给老屋别上春天的发簪。
午后的巷子里,家家门楣都垂着新绿。风吹过,柳条在青砖墙上扫出细碎的影子,像谁在写春天的诗。爷爷坐在门槛上编柳圈,我戴着他做好的柳帽跑过石板路,听见枝条互相碰撞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祠堂传来的鞭炮响 —— 那是祖先在说,春天到了,该好好过日子了。
《故乡的习俗》
故乡的习俗,如同岁月的沉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这些习俗,或许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古老,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故乡,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灶。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家家都要准备丰盛的供品,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的供品通常是糖瓜,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食,寓意着让灶王爷的嘴甜一些,多说好话。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这一天,因为可以吃到甜甜的糖瓜,那是童年的美好记忆。
除夕夜,是故乡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整个村子被装点得红红火火。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饭。饭桌上,有丰盛的菜肴,还有必不可少的饺子。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富足,里面还会包上几枚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好运不断。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时间。一大早,孩子们就会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准备红包和糖果,热情地招待孩子们。整个村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拜年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也是邻里之间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除了春节,故乡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挂艾草。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有甜的、咸的,味道各异。挂艾草则是为了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赏月、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圆圆的月饼里,包裹着甜蜜的馅料,也寄托着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这些习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们是故乡的根,是故乡的魂,是我们永远的牵挂。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些习俗都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回家的路。故乡的习俗,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力量。
《故乡的习俗与记忆》
故乡的习俗,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流淌在岁月的深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这些习俗,或许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古老,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故乡,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祭灶。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家家都要准备丰盛的供品,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的供品通常是糖瓜,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食,寓意着让灶王爷的嘴甜一些,多说好话。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这一天,因为可以吃到甜甜的糖瓜,那是童年的美好记忆。
除夕夜,是故乡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整个村子被装点得红红火火。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饭。饭桌上,有丰盛的菜肴,还有必不可少的饺子。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富足,里面还会包上几枚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好运不断。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时间。一大早,孩子们就会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准备红包和糖果,热情地招待孩子们。整个村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故乡的节气
故乡的习俗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在四季轮回中静静流淌。那些被时光打磨得发亮的老规矩,比任何书本都更生动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立春那日,奶奶总会用红纸剪出燕子形状的窗花。她的手布满皱纹却异常灵巧,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不一会儿就变出振翅欲飞的春燕。"燕子回来的时候,冻土就醒了。"她边说边把窗花贴在雾气朦胧的玻璃上。这时母亲在厨房揉着面团,准备做春饼。面香混着院里新折的柳枝气味,构成了我对春天最鲜活的记忆。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祖辈们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夏至前后,村里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女人们抱着木盆聚集在河边,棒槌敲打粗布的声音像某种古老的节拍。王婶总在这时唱起《十二月采茶》,沙哑的嗓音惊飞了芦苇丛中的白鹭。我们这些孩子光着脚丫在浅滩摸螺蛳,偶尔捡到一枚花纹特别的石子,就当成宝贝塞进口袋。如今想来,那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水珠,那些回荡在河谷里的笑声,都是夏天最珍贵的馈赠。
秋分刚过,晒谷场就铺开了金色的海洋。父亲和叔伯们用木锨扬起稻谷,秕糠在夕阳里飞舞,给每个人都镀上毛茸茸的金边。李大爷会在这个时候打开他的旧收音机,咿咿呀呀的戏文混着稻谷翻动的沙沙声,飘得很远很远。夜里守谷时,男人们轮流讲着祖辈传下来的故事,那些关于丰收、饥荒、迁徙的往事,随着烟斗的火光明明灭灭。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那日,整个村子都浸在麦芽糖的甜香里。母亲用新磨的糯米粉做糖瓜,我偷偷捏了一小块,烫得在两手间来回倒腾。灶台上贴着新请的灶王像,父亲恭恭敬敬地摆上三碟供品,嘴里念念有词。屋外不时传来爆竹声,雪花落在春联上,红纸黑字衬着白雪,分外鲜明。
这些深深浅浅的习俗,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串起了故乡的日月星辰。如今站在城市的高楼里,我依然会在某个清晨突然闻到记忆中的艾草香,或在黄昏时分听见似曾相识的捣衣声。这才明白,那些看似陈旧的习俗,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印记,成为我认识这个世界最原始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