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那场暴雨,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心有余悸。站在老家的屋檐下,我看着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枝、石块奔涌而下,漫过田埂,冲倒了爷爷精心打理的玉米地。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懂得了 “敬畏” 二字的分量 —— 它不是恐惧,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生命力量的珍视。
小时候在乡下,我总觉得自然是可以随意 “摆弄” 的。夏天捉蜻蜓、粘知了,把蝴蝶关进玻璃瓶;看到路边的野花好看,就随手摘一把;甚至跟着小伙伴用石头砸池塘里的青蛙。爷爷见了总会制止我:“这些都是自然的生灵,不能随便伤害。” 可我总不以为然,觉得爷爷太 “小题大做”。直到那场暴雨来临,我才明白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村里的小河涨满了水,漫进了低洼的农田。爷爷种的玉米苗刚长到半人高,就被洪水连根拔起,东倒西歪地漂在水里;岸边的几棵老柳树,也被湍急的水流冲得倾斜了身子。爷爷站在田埂上,望着被冲毁的庄稼,眉头皱成了 “川” 字,嘴里反复念叨:“大自然发怒了,咱们得敬畏它啊。” 我看着爷爷落寞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狼藉的景象,心里既愧疚又震撼 —— 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庄稼,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如此脆弱;而我们平时那些伤害自然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暴雨过后,村里组织大家补种庄稼、加固河堤。我跟着爷爷一起下田,学着他的样子挖坑、播种、浇水。爷爷一边教我,一边说:“自然既能给我们带来收成,也能给我们教训。敬畏它,就是要顺着它的规律来,不贪心、不破坏。” 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自然:不再捉小动物,而是远远地观察它们的生活;看到野花只欣赏不采摘,还会提醒小伙伴一起爱护;每天帮爷爷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除草,感受植物生长的力量。
有一次,我在菜园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株被暴雨冲得歪倒的向日葵。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来,用竹竿固定好。没想到过了几周,它不仅活了过来,还长出了饱满的花盘,朝着太阳的方向绽放。看着那朵金灿灿的向日葵,我忽然明白:敬畏自然,不是对它俯首帖耳,而是在尊重它的基础上,与它和谐相处。我们给予自然温柔的呵护,自然也会用它的方式回馈我们。
现在的我,总会提醒自己:敬畏自然的每一寸土地,因为它孕育着生命;敬畏每一只飞鸟、每一株草木,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心怀敬畏,学会珍惜、学会守护,才能在自然的怀抱里,收获真正的安宁与美好。这份敬畏之心,也会像一粒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指引我们以更谦卑、更温柔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