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又翻过一页,我盯着数学试卷上那个鲜红的"89"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卷角。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这分数离我期待的"95+"相差甚远,可就在上周,我还因月考进步到"85"而欢呼雀跃。
"你最近怎么回事?"晚自习时,张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她指着桌上摊开的几张试卷:第一次单元考"72"分,我红着眼眶说"下次一定努力";第二次"80"分,我偷偷在日记本里写"进步真慢";第三次"85"分,我举着卷子冲妈妈喊"我及格啦";而这次"89"分,我却只盯着扣掉的"11"分掉眼泪。
"你看,"张老师抽出一张便签纸,在上面画了一架歪斜的天平,"左边是你心里的期待,右边是实际的收获。当期待总比收获重时,天平就会失衡。"她指着"72"分的刻度,"那时你期待及格,所以进步就被放大成惊喜;可现在你默认该拿'95+',反而看不见自己从'72'到'89'整整提升了十七分。"
我忽然想起上周放学时,同桌小宇拍着我肩膀说:"你上次还问我函数题呢,这次自己都能讲明白了!"还有妈妈把"89"分的试卷贴在冰箱上,旁边写着:"宝贝的进步看得见"。原来最珍贵的不是某个固定的数字,而是脚踏实地的攀登。
那天晚上,我重新摊开错题本。不再盯着"11"分扣在哪,而是仔细标注每道题对应的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平移、概率计算的细节遗漏......当我在草稿纸上重新推导出正确步骤时,窗外的月光正好漫过窗台,像给努力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银边。
后来月考,我拿到了"92"分。这一次,我没有急着和"95+"比较,而是认真看了看卷面上的每一处进步:计算失误减少了,应用题步骤更规范了。张老师说得对,期待不该是悬在头顶的利剑,而该是脚下稳稳的台阶。摆正期待的天平,让左边的目标与右边的成长保持平衡,我们才能在攀登时,清晰地听见自己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