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传统观念常被视为用人的金科玉律,但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得过于简单。更辩证的智慧在于:疑人要用,用人要疑——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与人生智慧。
疑人要用,体现的是包容与机会的胸怀。战国时期,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既有能言善辩之士,也有"鸡鸣狗盗"之徒。当孟尝君被困秦国时,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鸡鸣狗盗"之辈,一个学鸡叫骗开城门,一个扮狗偷出狐裘,助他化险为夷。曹操在《求贤令》中直言"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亦可任用,这种不因小疑而弃大才的胸襟,成就了一代霸业。每个人都有多面性,今日之"疑"或许正是明日之"用"。
用人要疑,彰显的是监督与责任的智慧。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启用吕惠卿等新人推行新政,却因过度信任而缺乏必要制衡,最终导致变法派内部分裂,改革功败垂成。反观唐太宗李世民,既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又通过谏议大夫等制度形成监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用人不疑不等于放任自流,适当的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对人才的保护和对事业的责任。 疑与不疑的辩证统一,展现了用人艺术的精髓。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灰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动态中把握平衡。他既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又建立轮值CEO等制度形成制约;既给予充分信任,又保持必要监督。这种既开放又谨慎的用人哲学,使华为在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
用人之道如同驭马,既要放开缰绳让其奔驰,又要握紧缰绳把控方向。疑人要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用人要疑,是防微杜渐保事业的谨慎。唯有把握好疑与不疑的辩证关系,才能在用人问题上既不失机遇,又不酿大错,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