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对着落日感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仿佛美好的事物一旦临近尾声,便只剩惋惜与惆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凝视那片橘红的天幕,会发现夕阳的绚烂从不由时间长短定义 —— 与其为 “近黄昏” 伤感,不如沉醉于 “无限好” 的当下,这才是对美好最珍贵的善待。
夕阳本身,从不在意 “黄昏” 的到来,只专注于绽放最后的光彩。夏日傍晚,我常坐在江边看日落。当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原本刺眼的光芒变得柔和,将江水染成流动的金绸,云朵也被镀上粉紫与橘红的镶边。哪怕再过十几分钟,黑暗就会降临,可夕阳依旧从容地释放着热量与色彩,把天空变成一幅流动的油画。它从不会因 “即将落幕” 而黯淡,反而用尽全力燃烧,留下让人难忘的景致。自然尚且如此,我们又为何要为时光的流逝,辜负眼前真实的美好?
人生中的 “夕阳时刻”,更该是沉淀与绽放的时光,而非惆怅的理由。邻居张爷爷退休后,没有因 “步入晚年” 而消沉,反而拾起了年轻时热爱的书法与园艺。每天清晨,他在院子里修剪花草,午后便在书桌前挥毫泼墨,周末还会带着自己种的蔬菜分给邻里。有人问他是否遗憾时光匆匆,他笑着说:“现在有时间做喜欢的事,还能给大家带来快乐,这样的日子多好啊!” 在张爷爷身上,我看到 “近黄昏” 的时光没有成为负担,反而因专注与热爱,变成了人生中温暖而充实的 “夕阳”。那些所谓的 “惆怅”,不过是人们对时光的执念,若能放下焦虑,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便能发现晚年亦有独特的美好。
回望历史,许多人在人生的 “黄昏” 阶段,依旧书写着精彩的篇章。北宋文学家苏轼,晚年屡遭贬谪,漂泊不定,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他在黄州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诗句。即便身处困境,临近人生的 “黄昏”,他依旧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美好,用文字传递着乐观与从容。若苏轼一味惆怅于命运的坎坷与时光的流逝,便不会有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更不会成为后人敬仰的 “东坡居士”。
“近黄昏” 是时光的必然,可 “夕阳无限好” 是当下的真实。与其对着即将落下的太阳叹息,不如抬起头,好好欣赏那片绚烂的霞光;与其为人生的阶段焦虑,不如静下心,把当下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温暖。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 珍惜眼前的美好,便是对时光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