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城市还在沉睡,路灯在氤氲的雾气里睁着惺忪的眼。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握着扫帚,开始为黎明梳妆。

她是这条街的清洁工,我们都叫她陈阿姨。
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她,是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我因参加学校活动起了个大早,整个城市还笼罩在墨蓝色的天幕下,只有她那一抹橙色的身影在空旷的街上移动。扫帚擦过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清晨的第一首乐曲。她扫得极其认真,连砖缝里的烟头都要弯腰抠出来。扫到那棵老槐树下时,她特意放轻了动作——树上有麻雀窝,她怕惊扰了它们的好梦。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冬天的场景。
一夜大雪后,路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小心翼翼地走在路上,却看见陈阿姨正用铁锹一点一点地敲击冰面。她的手冻得通红,呼出的白气在眉梢结成了霜。她本可以只扫表面的积雪,却坚持要把冰层清除干净。“早上买菜的老人多,摔一跤可不得了。”她说着,又用力砸下一锹。冰屑飞溅中,她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责任——不是写在合同里的条款,而是即使无人监督,也要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坚守。
陈阿姨负责的街道,总是格外干净。她甚至自费买了些花种,在街角废弃的花坛里种上太阳花和牵牛花。她说:“干净的地方,人的心也会跟着亮堂起来。”
渐渐地,这条街变了。有人开始把垃圾主动投进垃圾桶,遛狗的人会自觉清理宠物粪便,街角的花坛边偶尔会出现一包新的花种。陈阿姨什么都没说,只是眼角的笑纹更深了。
我曾经敬佩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名人,敬佩那些创造奇迹的天才。但现在,我最敬佩的是陈阿姨——这个用一把扫帚书写尊严的普通劳动者。她让我懂得:真正值得敬佩的,不是站在多高的位置,而是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活出生命的重量。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她橙色的工作服时,我看见了这座城市里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