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来岁的杜小康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杜雍和去放鸭。
当小木船离开熟悉的油麻地,杜小康带着哭腔请求上岸回家,父亲却沉着脸,置之不理,不停地撑着船。鸭群奋力向前,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初到芦荡,杜小康离家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直到吃完饭,他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夜里,他紧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第二天,他们割芦苇,围鸭栏,搭建小窝棚,忙了整整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极致的孤独向他们逼近。十多天不见一个人,杜小康开始想家,夜里梦见母亲,竟哇哇大哭。可父子俩清楚:他们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为杜小康上了最生动的一节课,使他变得坚强、成熟。
天阴沉沉的,雷声隆隆,风声呼呼,暴风雨歇斯底里地开始了。芦苇被吹断,鸭栏被吹开,鸭群被吹散。杜小康紧跟着仓皇逃窜的一股鸭子,一边追,一边喊,脸割破了,手还是不停地拨弄着芦苇,脚戳破了,却还是一个劲儿地向前跑。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找回来。双唇发紫的杜小康要求和父亲分头找鸭。
找呀,找呀,杜小康终于找到了那十几只鸭,却在无边无际的芦荡里迷路了。眼见天黑了,四下一片寂静,他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在踩倒的芦苇上躺下了。闻着身边鸭身上的羽绒味,他哭了,但哭声中没有一丝悲哀。杜小康从未见过这样蓝的天空,也从未见过那么明的月亮。望着,望着,他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直到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才把叫不醒的疲软的儿子背到了窝棚。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羽毛鲜亮而稠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惊喜地捡起温热的鸭蛋,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点评
作者保留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用极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主人公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的成长历程和心理变化。文章略写了芦荡的环境,详细地描述了杜小康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韵味,读来富有诗意。总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杜小康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给人以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