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时的千年约定
桂花香浸透窗棂的夜晚,奶奶将最后一块月饼摆上供桌。瓷盘里的酥皮泛着油润的光,五仁馅料里的核桃碎在月光下闪着琥珀色的光泽,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千年之前的古人,也在这样的月色里,与我们共享同一份团圆的期许。
祭月是老家最隆重的仪式。夕阳西沉时,父亲就开始在庭院中央支起八仙桌,铺上蓝底碎花桌布。供品除了月饼,还有圆润的石榴、咧嘴的菱角,以及特意从荷塘采来的带枝莲蓬。当月亮攀上屋檐,奶奶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中,她对着明月喃喃低语,仿佛在与月神诉说一年的心事。烛火摇曳间,我忽然想起《礼记》中 “秋暮夕月” 的记载,原来这个仰头望月的动作,竟跨越千年,成了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浪漫。
分食月饼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奶奶总说 “月饼要分着吃才甜”,她用祖传的铜刀将月饼切成月牙状,金黄的饼皮簌簌落下,露出藏在里面的红绿丝与冰糖粒。全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父亲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妹妹举着月饼追着月光跑,细碎的笑声混着甜香,在夜空中流淌。这样的场景,像极了苏轼笔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的温馨画面。
最难忘的是外婆家的 “走月亮”。吃过团圆饭,全村人都提着灯笼出门,孩童举着兔子灯,老人拄着拐杖,沿着田间小路缓缓而行。月光给稻田镀上银边,灯笼的光晕在露水间跳跃,大人们边走边聊收成,孩子们追逐着流萤嬉笑。外婆说,这是为了祈求月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我总觉得,这蜿蜒的灯火长龙,分明是人间与月宫最温暖的对话。
如今城市里的中秋,少了祭月的仪式,却多了云端的祝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那轮明月始终是中国人情感的寄托。当我对着手机屏幕与远方的亲人视频,看他们举着月饼微笑,忽然明白:中秋的习俗或许会随着时代改变模样,但那份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的向往,早已化作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月圆之夜,与千年之前的古人遥遥呼应。
《月光下的契约》
中秋前夜,奶奶的八仙桌成了祭坛。褪色的锡盘中央,月饼被切成莲花状,四周散落着毛豆、芋艿和石榴。她拈香的手指微微发抖,香头三点红光在暮色中明明灭灭,像在给月亮发送摩尔斯电码。
"这是给玉兔磨牙的。"奶奶把青毛豆摆成放射状,豆荚裂口处露出嫩绿的籽粒。我偷放的巧克力月饼被她移回供盘:"嫦娥不爱洋味儿。"她鬓角的银丝在供烛映照下,竟与月饼皮上的糖浆拉丝有几分神似。
院子里的男人们正在垒塔烧。旧砖块搭成的空心塔内,松枝噼啪作响,火舌从砖缝钻出,将每个人的影子投在墙上跳舞。小叔突然撒了把粗盐,火焰瞬间蹿高,惊得女眷们尖叫后退——这是祖辈传下来的"除秽"仪式,火星迸溅处,来年的晦气便烧尽了。
最神秘的是"听香"。奶奶让我捧炷香走到桂花树下,说第一声入耳的话便是神谕。我闭眼站着,只听见表弟偷吃供品的窸窣声。正要放弃,晚风突然送来邻居的收音机片段:"…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奶奶大喜:"科技菩萨显灵啦!"
如今供月仪式简化成了朋友圈九宫格。但每当看见超市摆出的豪华月饼礼盒,我总会想起那个锡盘里倔强的传统馅料——五仁、豆沙、莲蓉,固执地保持着最初的甜度,像份与月亮签订的不朽契约。
中秋习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那些独特又有趣的习俗,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中秋夜,明月高悬,如同一面银盘,洒下清冷的光辉。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大桌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如今,它已成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看着那形状各异、馅料丰富的月饼,我不禁想起南宋吴自牧在《孟良录》中提到的“月饼”,那时它还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食品。如今,月饼的种类繁多,有豆沙馅的、蛋黄馅的、五仁馅的,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我拿起一个豆沙月饼,轻轻咬了一口,香甜的豆沙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这是中秋节最惬意的事情。传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我们仰望天空,那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仿佛给我们披上了一层银纱。此时,我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月光下,手持酒杯,对月吟诗的情景。在这明月之下,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除了吃月饼、赏月,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中秋习俗。在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她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向月神祈求平安、幸福。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而在上海,中秋节有祭月和烧香斗等风俗。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香斗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场面十分壮观。
中秋节的习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这些习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这些美好的习俗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