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有位真正的“故事大王”——退休的语文教师陈爷爷。他的“王宫”,不过是三号楼下的石凳;他的“王冠”,是老花镜下那双永远含笑的眼睛。

每个周末的午后,陈爷爷都会准时出现在老银杏树下。孩子们像归巢的雀儿围拢过去时,他不会立刻开讲,而是先变戏法似的掏出几片银杏叶:“看,这是诸葛亮借东风的羽扇。”只一句,我们便坠入了故事的时空。
他的故事有种奇特的魔力。讲《西游记》,他不说孙悟空多么神通广大,却让我们闭眼感受五指山下五百年的重量:“你们听,雨水滴答,是不是像时间的秒针?”讲《草船借箭》,他带我们化作江上雾气,体会借箭归来时“知识比箭矢更锋利”的顿悟。
最难忘的是那个雨天。只有我一个人赴约,本以为他会取消,却见他撑着旧伞等在老地方:“今天,就给你讲个‘知音’的故事。”他讲述伯牙碎琴,声音轻如雨丝:“每个人都像一把独弦琴,终其一生,等待能拨响自己的那只手。”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陈爷爷的故事从来不只是故事。他在我们心田埋下种子:讲卧冰求鲤,埋下孝的种子;讲季布一诺,埋下信的种子;讲苏轼夜游,埋下豁达的种子。他像最耐心的农人,坚信这些种子总会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
如今老银杏更加苍劲,树下听故事的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陈爷爷的背更驼了,声音也不如从前洪亮。但每个路过的孩子,都能准确说出“程门立雪”的深意,懂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尊严。
这位没有王国却最富有的“故事大王”,用一个个穿越千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物质的王朝会倾颓,但故事筑成的精神宫殿,会在代代传承中永远巍峨。
写作小提示:写好“故事大王”,关键要展现他如何通过故事传递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讲述情节。可以聚焦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写出讲述时的独特氛围和听众的内心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故事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