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绍兴之鲁迅故乡作文600字四篇

更新时间:2025/7/28 16:40:00  

  鲁迅故里的晨光

  青石板路被晨露洗得发亮时,我站在鲁迅故居的黑漆门前。门环上的铜绿浸着潮气,推开的瞬间,木轴发出 “吱呀” 的轻响,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跳出来的注脚。

  百草园的皂荚树比课本里的更高大。紫红的桑椹落在青苔上,把石板染成星星点点的紫。我蹲在泥墙根寻找蟋蟀,指尖触到片心形的叶子 —— 和课文插画里的一模一样。石井栏的棱角被摸得光滑,井绳在晨光里晃出细影,恍惚看见个扎羊角辫的孩童,正踮脚往井里看月亮。

  三味书屋的匾额悬在梁上,墨色的 “三味书屋” 四个字透着沉静。鲁迅当年的座位在东北角,课桌的裂缝里还嵌着半块橡皮,是哪个调皮的游客塞进去的。私塾先生的戒尺摆在讲台上,竹片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包浆,阳光穿过窗棂落在上面,像支没写完的毛笔字。

  咸亨酒店的茴香豆还在青花瓷碟里冒着热气。穿蓝布衫的伙计端来黄酒,陶碗的边缘沾着琥珀色的酒渍。我学着孔乙己的样子用指甲捏起豆,咸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时,突然发现墙根的黄酒坛上,有人用粉笔写着 “多乎哉?不多也”,字迹歪歪扭扭,却带着天真的敬意。

  鲁迅纪念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泛黄的《呐喊》手稿。钢笔字的笔画里藏着锋芒,某页的空白处画着个小小的风筝,线轴旁写着 “故乡” 两个字。展厅的转角有面留言墙,贴满了游客的便签,有小学生用拼音写的 “我要像鲁迅一样勇敢”,也有老人用毛笔题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傍晚的沈园飘着桂花香。石板路上的积水映着灯笼的红光,像打翻的胭脂盒。我坐在陆游题诗的墙壁下,看穿汉服的姑娘们拍照,水袖拂过青苔时,惊起只萤火虫,屁股上的小灯一闪,竟和诗碑上的 “红酥手” 三个字撞了个满怀。

  离开时,暮色正给黛瓦描金边。卖乌毡帽的阿婆往我手里塞了颗茴香豆,说这是鲁迅最爱吃的。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渐渐远了,回头望时,故居的窗棂里透出昏黄的灯,像本翻开的旧书,在暮色里轻轻翻动着书页。

  在鲁迅的镜中水乡

  踏入绍兴的那一刻,恍惚听见百草园的蟋蟀在青石缝里振翅。这座被水网分割的城市,至今仍在乌篷船的摇橹声中,保持着先生笔下的棱角与温度。

  咸亨酒店的门槛已被磨出木芯。我学着孔乙己的模样,要了碟茴香豆、半斤黄酒。邻桌的老者忽然用方言吟起"多乎哉?不多也",皱纹里漾着的笑意,仿佛亲眼见过那位穿长衫的读书人。店外的曲尺柜台边,几个日本游客正研究"温酒"的铜壶,壶嘴冒出的白汽,与对面屋檐下垂落的柳条纠缠在一起。

  三味书屋比想象中狭小。鲁迅刻着"早"字的课桌躲在玻璃罩里,那刀痕之深,令我想起他后来刻进民族脊梁的文字。后窗正对着当铺旧址灰白的山墙,不知当年那个偷看《山海经》的孩子,是否也从这方小窗,窥见了最初的远方?

  最动人的是黄昏的八字桥。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妪在河埠头捶打衣物,棒槌声惊起了栖息在篷船上的鱼鹰。它们掠过水面的姿态,与《社戏》里描述的几乎分毫不差。我坐在桥栏上吃奶油小攀,看落日把纵横的水道染成黄酒色,忽然明白先生为何总在冷峻中藏着温情——这水乡的柔波,早已溶进他的笔墨基因里。

  离开时买了包霉干菜,售货员用报纸包得方方正正。展开时发现竟印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油墨香气混合着霉干菜的陈香,成为最特别的绍兴纪念品。回程的乌篷船上,船娘哼的越剧小调混着水声,将这座城的记忆,也摇成了心灵地图上永不褪色的坐标。

  游绍兴之鲁迅故乡

  清晨的绍兴城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我站在咸亨酒店门前,看着青瓦白墙在晨光中若隐若现。空气中飘来黄酒的醇香,混合着茴香豆的香气,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了鲁迅笔下的那个年代。

  沿着石板路漫步,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鲁迅故居。粉墙黛瓦的院落里,一棵老槐树静静地矗立着,树影婆娑间仿佛能看到少年鲁迅趴在墙根下听长妈妈讲故事的身影。故居里陈列着鲁迅用过的书桌,桌上摊开的《山海经》泛黄的书页上,似乎还留着他幼时专注阅读的指纹。

  百草园是必去的打卡地。如今的菜畦依然整齐,石井栏依旧光滑,只是不见了何首乌和木莲藤。我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泥墙根,仿佛能听见鲁迅与闰土在这里捕鸟的欢笑声。秋日的阳光穿过皂荚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让人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些生动的描写。

  三味书屋的私塾氛围保存得很好。鲁迅的座位就在窗边,透过雕花木窗,可以看到后园的腊梅树。想象着少年鲁迅在这里摇头晃脑背书的情景,突然觉得课本里的文字都鲜活了起来。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依然清晰可见,那是鲁迅迟到后刻下的自省,也成了激励后人的精神印记。

  午后,我坐上了乌篷船。船夫戴着乌毡帽,用脚划桨的姿势娴熟优雅。小船在河道中缓缓前行,两岸的白墙黑瓦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船过石桥时,船夫哼起了悠长的调子,那声音在河道间回荡,让人想起绍兴师爷的智慧与幽默。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八字桥上回望。暮色中的绍兴城安静祥和,青石板路上行人渐稀。这座孕育了鲁迅的城市,将文豪的童年记忆化作永恒的风景,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触摸到那份独特的文化温度。

  游绍兴之鲁迅故乡

  国庆期间,我同爸爸妈妈来到绍兴旅游胜地—鲁迅故乡游玩。

  我们一走进这古镇,街边的商铺热闹非凡,有买绍兴特产——老酒的,有买木扇与其它木制商品的,更有许多的店铺摆着二三十年代的华丽服装。街边的小湖中停泊着许多乌篷船,这些乌篷船,船头向上翘起紧紧地浮在静静的水面上,有几条则轻轻开过坐落于小镇前头的一座拱型桥,疾驰于湖中……这些景象都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的几道亮丽的风景。

  我与爸爸妈妈先来到了鲁迅祖居,这里挂有鲁迅家的家谱,在这我知道了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他的父亲兄弟也都都姓周,而“鲁迅”只是周树人的一个笔名,他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感激在家道中落时精心培养他的伟大母亲鲁瑞,才用“鲁”这姓创作了这个笔名。

  听导游说,鲁迅的父亲是当过清朝的官吏,家中也一直比较富裕,直到一次科举时祖父因科场舞弊而被罢官入狱,导致家道中落被迫卖掉祖居来还债,鲁迅的父亲不久也病逝了。我们听了都不仅感到有点惋惜。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鲁迅故居。这儿有著名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还有鲁迅的房间,里面放有鲁迅曾用过的被褥、脸盆和鞋子,供游人参观。

  鲁迅的纪念馆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经历介绍,它们被印成了画报挂在墙上让游客们瞻仰,这里还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写照。我深深地敬仰鲁迅先生,也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

  最后,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绍兴特菜馆,品尝了绍兴特产—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味道真是与众不同!

  这次绍兴之旅,我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地认识了鲁迅先生,也品尝了绍兴美食,收获很大!

 有关游记的作文推荐
 · 游莫干山作文600字四篇
 · 《春游记》作文3篇
 · 游山蒜岛作文600字四篇
 · 关于游记的作文400字
 · 关于游记的作文600字
 · 关于乐山大佛的作文
 · 关于龙门石窟的作文
 · 写一篇关于游记的作文
 · 狮子林里的“鸳鸯厅”作文600字
 · 神仙居游记作文600字
Copyright@2021  作文大全 m.zuowenjun.com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