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黄昏来得特别迟。晚上八点,夕阳还斜斜地挂在三危山上,把整个莫高窟染成鎏金色。我作为志愿者,负责清扫第45窟前的沙土。
窟内,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对着壁画临摹。是陈老师,美院教授,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十年。
“为什么要守着这些斑驳的壁画过一辈子?”我曾不解地问。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壁画上一处模糊的飞天:“你看,她的颜料正在剥落,就像青春在流逝。”
“那怎么办?我们留不住啊。”
“那就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那天起,我跟着陈老师学习修复知识。他告诉我,唐代用青金石研制的蓝色,千年不褪;宋代画师的线条,一气呵成。他说得最多的是:“我们不是在抢救废墟,而是在和时间谈判——用现在的坚守,换它们下一个千年的青春。”
深夜的修复室,灯光如豆。陈老师调配矿物颜料,我则用特制的棉签清理壁画表面的积尘。动作必须极轻极缓,像在触摸婴儿的肌肤。棉签拂过,飞天的飘带重新舒展,佛陀的容颜渐渐清晰。原来,不让青春流失,需要这样的温柔与耐心。
“你看,”陈老师指着刚修复的一处莲花,“这朵花盛开在唐代,现在通过我们的手,继续开在今天。它的青春没有结束,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每个人都是岁月的修复师。不让青春流失,不是要把自己凝固在某个瞬间,而是找到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让更恒久的价值在我们的生命中延续。就像这些壁画,它们的青春跨越千年,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修复者,把自己的青春研磨成颜料,一点一点填补岁月的裂痕。
如今,我也能独立完成简单的修复了。每当颜料在笔尖凝聚,我都感到手中握着的不仅是色彩,更是时间本身。我在做的,不过是把前人传递给我的,加上我的岁月,再传递给后来者。
洞窟外,流沙不断掩来;洞窟内,我们不让任何一寸美丽流失。青春终会老去,但总有些东西——美、信念、文明——应该永远年轻。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它们与时间之间的那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