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下橡皮,就一下!”数学课上,我小声央求我的同桌——林浩。那是一块崭新的“4B”美术橡皮,牛奶巧克力色,散着淡淡的香草味。我铅笔盒里的老橡皮昨夜“阵亡”,只剩一摊碎渣。林浩把橡皮往我这儿轻轻一推,眉眼满是得意:“小心点,别‘咬’掉它一块肉。”

谁料题目太磨人,我用力过猛,“咔”地削下一条长皮。正心虚,老师突然踱到身旁,我慌忙把橡皮往回扔,结果它划出一道优雅的抛物线,落在林浩脚背,又滚进他的球鞋缝隙。伴随“吱——”的一声轻响,橡皮被踩扁了一角。
林浩的脸瞬间比橡皮还黑。他瞪我一眼,弯腰捡起“伤残”的小方块,吹掉灰尘,心疼地抚摸那道凹痕。我低声道歉,用草稿纸画了个大大的“对不起”,还附上一只跪地的小人。他却把橡皮收回笔盒,“啪”地合上盖子,像法庭法官敲下休庭锤,不再理我。
接下来的半节课,我们中间仿佛隔了一道冷冷的“三八线”。我偷瞄他,只见他故意把尺子和书摆得离我远远的,连袖口都不越界。我心里像被猫抓:一块橡皮,至于吗?
下课铃一响,我跑向小卖部,掏出仅有的五元,买了一块相同型号的新橡皮。回来递给他:“赔给你,还热乎呢!”林浩愣住,耳根慢慢变红。他接过新橡皮,却把旧的塞给我:“它还能用,留着纪念‘血的教训’吧!”说完先笑了,我也跟着笑,冷战像阳光下的雪糕,瞬间融化。
后来,我们制定《橡皮公约》:
1. 借橡皮要喊“报告”
2. 不得暴力擦
3. 损伤按原价赔
两人还按了手印。那块带凹痕的旧橡皮被我贴上贴纸,写上“冲动惩罚”,一直躺在笔盒夹层。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林浩的瞪眼,也想起自己递出新橡皮时手心的汗——原来,成长不仅写进考卷,也藏在两块橡皮的小小风波里。